每种铭文的说明与特征 铭文有几种
一、青铜器上的铭文可分为几种
在商周时期,大众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罚、记述战功等,经常会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铭文分为铸铭和刻铭两种,而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金文”。古代大众称祭祀为吉礼,而在祭祀时用的铜器就称为吉金,铸刻在上面的文字则称为吉金文字,简称为“金文”。
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铸字阴文字多,阳文字较少。二、刻字,始见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三、后刻字,战国器汉代刻字,或将原有铭文磨去后再刻上铭文。四、伪刻字,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伪字,此目的在于骗取高价。可分为刻字、起字、嵌字、烂字四种。
二、常见的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和刻铭两种,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其中一个。下面我整理了常见的青铜器铭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
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
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顶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因此此种形式的铭文虽也许仅是作器者的个人名号,但个别的(如“子某”)也也许一个家族的名号。[2]
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因此此时期铭文字数一般只有多少字。在一些金文著录书中,如《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和近年来陆续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各类器铭中,凡字数少到两三个、三四个者,多是商晚期金文,可见其数量等于多,在商周金文中占了等于大的比例。这种商金文可谓“言短意深”。从上文对其几种常见形式之含义的说明,也可以了解它们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和宗教意识等重要难题。虽已有不少人作过研究,但其中深刻之含义仍有一些迄今未能知晓,今后仍当是金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殷代青铜器中也有少数铭有较长的铭文,但时刻已到了殷代晚期。其中字数最多的如我方鼎铭文,不包括铭末“亚若”有四十壹个字,就是长铭的代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邲其三卣也有长铭,如四祀卣铭文字数即达四十二字。这些较长的铭文内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动主题、王室和贵族关系等,但对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点。
这一时期的金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在下面内容方面,一: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取人体形象的文字,头部常作粗圆点。腿部作下跪形状。这种字形并不表明此时文字还处于原始阶段(这从同时的或较早的甲骨文字即可得知),而只是一种美化手段,是郑重的表示。二: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三:字形大致不统一,铭文布局亦不齐整,竖虽基本上成行,但横却不成排。
由于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相对深入,因此西周金文在整个西周时期各个阶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鉴于青铜器铭文的进步阶段和主要依据形制、纹饰进行的铜器分期似并不完全同步,同时也为了使对西周金文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时刻上有个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来概述青铜器进步、演化情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青铜器铭文会有某些共同流行的,带时代性的风格。然而这并不能排斥铭文风格上有某些不合主流的特点的体现,由于当时书写铭文的作者在风格上未必皆雷同,下面内容对各阶段铭文特征的说明,就只是泛泛而谈。
西周早期金文可分两个阶段来概述:
第一阶段,主要是武王、成王时期,但康王时期(约偏早)仍有部分器铭具有本阶段特征。在内容上,仍存在较多的字数很少的族氏铭文及其和先祖曰名组合的铭文。铭有此类铭文的铜器,多数当属于商亡国后臣服于周人的商朝遗民。但自此阶段开始,长篇和较长篇的铭文已多了起来,内容关系到许多西周初期的重要史实及当时的官制,军制等。从总体上看,此阶段金文扔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持点。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字形大致仍不均匀。象形性还较强。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全部这些均和商金文近同。上述特征可从武王时期的利簋和成王时期的保卣、甗侯鼎及康王时期(约偏早)的作册大方鼎的铭文中得知。
第二阶段,康、昭王时期。此阶段铭文多为较长篇或长篇,内容范围和第一阶段较长铭文相近似,亦多关系当时的战争、政治、封赐等重要史实。族氏铭文已少见。和第一阶段铭文不同的是,多数铭文排列较第一阶段规整,不仅竖成行,而且横也成排。但仍有部分铭文由于每竖行字数和字的大致未能一律,在总体较整齐的情况下显出个别的不整齐。此阶段铭文有两种字体形式。
其一:字体笔画仍显浑厚,还有明显的波折,部分笔面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如康王廿三年之大盂鼎铭文。
其二:字形一改过去较浑厚、豪放的书风而为规整、拘谨。多数字笔画均匀,但仍有一些字点画上作粗肥笔,如天字上一笔,王字下一横,才(在)字横画和竖笔交接处等皆是,除了这些之后有的字右边捺笔仍有波折。此种形式的铭文大致出现于昭王时期,如御正卫簋和启卣铭。
以上两种字形属于本阶段之主流。但本阶段铭文另有一种较松散的形式,每竖列字数基本相同,但因其字大致不一,横排基本上不齐整,字形亦有波折,似仍具第一阶段遗风。惟笔划较细,且多圆笔。
西周中期金文
本期金文中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并渐成套子。“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本期只有极少数铭文后铭有族氏名号。字体形式则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穆王时期,共王时期部分器铭仍有此阶段特征。铭文基本上沿袭以上所述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型,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文字的象形性己甚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下肢给下伸展。
第二阶段,共王至懿王时。部分器铭于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但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给线条化路线进步,波折和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使书写更加便利。而在字形上也相对上一阶段拘谨的形式有所变化,显得较宽松,此种风格的铭文可见于共王时的墙盘铭文。本阶段另有一些器铭风格较别致,布局上均相对散漫,虽已无波折和肥笔,但字体相对开扩、敦厚。
由上述可知,本期第二阶段的铭文亦存在规整和粗犷两种风格,而以前者为主流。但在本期末叶约孝王时,又已出现西周晚期金文的形式了。
西周晚期金文
本期在时刻上即指夷王至幽王时期。本期有较多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套子化的廷礼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宣王时出现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四百九十九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本期铭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特别是本期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亦是特别有特色的。本期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采用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本期字形特征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致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此种金文字体旧或称为“玉箸体”。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因此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如上文所言,此种“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但在本期才盛行。如:夷王时的史颂鼎铭文,夷王或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等等。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主题和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盛多彩的局面。这种情况和周王室衰微后,列国以自立之觉悟竞相进步自已之势力,国内卿大夫室家亦逐渐兴盛之政治形势是相符合的。由于历史背景发生上述变化,自春秋早期开始,西周晚期金文中习见之有关廷礼,册命内容的铭文即已不复见。
春秋早期金文
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时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尤以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和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如:晋姜鼎、齐侯匜其中一个、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和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结构和风格上很相近,这可由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鎛铭文和虢季子白盘铭文相相对得知,如上文所言,这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纤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然而此期列国金文也呈现和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致不一,也非皆长方形,如苏甫人匜、匽公匜、郑姜白匜。此种字体,也许较接于当时流行的俗体,或称手写体,而上述和西周晚期金文相近同的规整的文字当属特意加工的,相对郑重的正体。
(二)淮河,汉水流域和汉淮间诸国,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较明显地体现出和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如陈伯元匜铭文,又如楚赢匜铭文,文字皆大致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动向。
春秋中晚期金文
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地理区域,甚至区域相邻的不同民族间的金文也有了较大的差异。但当时大致国众多,今天所能掌握的金文资料,尚不足以逐一作细致的、分国别的研究。下面仅根据现有资料,将这一阶段金文大致分四个区域作概述,这四个区域即是东方之齐鲁,中原之晋、南方诸国。关中(秦)。
齐、鲁青铜器金文
这一地区以齐国金文的资料较为丰盛。从春秋中期时,齐金文出现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字形瘦长而工整,笔画流畅,竖笔往往长垂而迂曲,显得庄重而又典雅。例如出土于易县的所谓齐侯四器(鼎、敦、盘、匜)之铭文。然齐侯盂铭文,此盂铭文字体和易县所出齐侯器铭文极相近。
在此齐国金文还有另一种风格。字形较方、笔画舒张,风格相对豪放,如国差黵铭文,传世之洹子孟姜壶的铭文《大系》也可归属此种形式,惟布局较为草率。以上春秋齐国金文的这两种形式虽书法不同,但字形结构却是相一致的,这只要将以上齐侯盂铭文、筋鎛铭文和国差黵铭文相对一下即可知。两种形式中,前者当是一种着意加工的艺术字体,后者则是接近于平时流行的手写体,或称俗体。
鲁国和齐国相毗邻,但现所见到的春秋中晚期鲁国金文罕见齐金文那种瘦长,工整而多垂笔的字体,多数器铭之书体仍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风格,稳重而敦厚,这也许和鲁国保存周礼最多有关。惟此阶段金文字形大致已不尽同,相比西周晚期,个别字体笔画亦迂曲,布局多显得较宽松。体现了时代之风格。相对典型的字体,如鲁大司徒厚氏元铺铭文、鲁大司徒子中白匜铭文。
此一阶段齐、鲁金文不仅在书体上有一定差异,而且在习性采用的字形结构上也不尽同,在某些字上有共同的、较独特的写法,如“寿”字上部笔画(“老”字头),此点曾为学者所注意。然而齐鲁金文字体结构的差异还是更引人注目的,如相对一下鲁大司徒子中白匜铭文和齐侯盂铭文,由“其”、“寿”、“万”、“保”等字的写法,即可看出字体结构上定差异。以上齐鲁金文的不同,说明列国政治上独立性之增强和地域上割据之情形加深了文化上的隔阂,即使地域邻近亦未可免。
晋国青铜器金文
春秋中晚期时晋国政治中心还在晋南,地可归属中原。属于这一阶段晋国的金文发现得不多。现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之栾书缶,因铭文中“栾书”之名见于《左传》,为晋景公、晋厉公时人,活动主题于春秋中期偏晚,故一般认为这件缶即栾书所作。近年有学者提出此器乃楚器形制,文字亦属楚系。持此说者对该器之年代则有战国时期、春秋晚期二说。
此器腹部铭文错金。盖铭记时八字为阴文。
目前可以见到的这一阶段有铭晋器中,晋公奠为春秋晚期器,器铭之晋公,有平公(前557一前532)、定公(前511一前477)等说法。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大致亦不同,但笔画细劲而多方折,其书体接近于侯马盟书,因此应属于当时流行之手写体,而未经刻意加工。约属春秋末叶的郘钟,为魏氏之器,其铭文书体近于晋公奠,但圆笔较多。除了这些之后还有长子购臣簠(《文物》1964年7期),长子在春秋时属晋国,其布局松散,字体仍带西周晚期遗风,惟亦多圆笔,风格较柔弱。另一件著名的春秋晚期晋国有铭器物是出土于河南辉县的赵孟庎壶,今藏英国博物院。其铭文记前482年晋定公和吴王夫差黄池之会,知器当制于春秋末叶。铭文和晋公奠明显不同,字形修长,笔画工整而流畅,显然是郑重的艺术型字体。
由上面提到的几件器铭,可知春秋中晚期晋国金文书体较纷杂,但大致可归属手写体(或称俗体)和艺术形字体两种,前者又有方折笔和圆笔之分。
这里所谓南方列国,主要是指当时江淮流域或邻近江淮流域的诸国,包括蔡、许、徐,楚,吴,越等国。宋国相对靠北,但从其金文字形看,亦可归入于此说明。这一区域的金文大致有三种形式:
其一,较为随意的字体,亦可称为手写体或俗体。特征是,字形长方或较瘦长,圆笔较多,稍显粗犷,笔画多拉长,末端弯曲。这种书体当是袭自于上述春秋早期陈伯元匜、楚赢匜铭文的风格。此种形式之铭文字的大致不统一,布局亦不甚规整,如下面内容诸器铭文:徐王义楚鍴、宋公栾簠、楚王子申盏。
其二,较工整的艺术型字体。其字形硕长,笔画细劲,竖笔挺直,撇捺多迂曲,并列笔画喜作平行婉蜒之态,带有很强的修饰性。如下面内容器铭:吴王孙无壬鼎,蔡公子义工簠、许子妆簠。楚王孙遗者钟铭文稍显草率,但亦大致可归属此种形式。
其三,独特的图案化字体,即所谓鸟虫书,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瑰丽,富有装饰效果,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类书体可细分为虫书,鸟书两种,但有时兼用于同一铭文中。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和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和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铭,除少数多少字近鸟书外,余多当属于虫书。吴王子于戈铭亦是鸟书和虫书。虫书不仅见于容器,兵器,亦见于战国古玺及两汉铜器、印章、瓦当,其名在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还被列为“秦书八体”其中一个,可见亦行于秦代。关于鸟虫书的进步变化情况,可参见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1期)和马承源《鸟虫书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0辑)。
秦国青铜器金文
春秋中晚期之秦金文发现较少,仅就现有资料看,它和当时东方及南方诸国金文在字形结构和书体上均有相对明显的差异。 1919年甘肃天水出土的春秋中期偏早之秦公簋铭文,即是本阶段秦金文的代表。将此铭和春秋早期秦公鎛铭文相对,可以看到,此时的秦金文较多地承继着春秋早期秦金文之特征,即依然有西周晚期金文的遗风。秦公鎛,秦公簋铭和石鼓文无沦在字形结构还是书体上均相近。对于石鼓文年代;学者间有不同看法,但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其时刻范围约在春秋中晚期之内。秦公簋的文字结构和书体特征较之秦公鎛更近于石鼓文。
秦公鎛文字较舒展,多圆转,而秦公簋文字和石鼓文一样,均显得在结构上较为谨严,方正,在字形上更加规整,且在笔法上改圆转为圆折之笔,这说明秦金文字体是在春秋中期开始得到进一步改造,从而更规范化、渐接近于小篆。
战国青铜器金文
经过春秋中晚期按时刻的动荡、分化,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演化均发生飞跃,传统的贵族政治转变为新的集权政治,新兴的地主阶层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这种形势反映到铜器上,不仅礼器制度发生一定的变化,铜器铭文的含义相对春秋时期亦有很大的改革。
在铭文的内容上,春秋时期仍存在的在铜容器上铭有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自战国早期始即已少得多。现在所见到此类铭文仅在田齐铜器中延续了较长时刻,在战国中期仍可见,其他列国器物发现得不多,一般铜容器上多只较简单地记明铸器之事由和器主。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进步,政府对和兵器,度量衡相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使铭文载体大为扩展,同时在铭文中出现“物勒工名”(《札记.月令》)的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和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多见于兵器、量器等。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和掌管者官职。量器办记容量、重量及运用地点。
战国铜容器中的酒、食器上的铭文,因资料较少,其字体变化的情况不能作体系说明。仅可对多少民族(或地区)的金文之特征作概括的说明。
齐国在战国早期时的金文带有春秋中晚期的部分特征,但已有所改造,如陈曼簠铭文,虽保存着春秋中晚期齐金文中那种瘦长而工整的形式,可是那种故意拖长、迂曲婉挺的笔划已很少见,且行笔多方折。至战国中期后,齐金文在书体上已较春秋中晚期有较大的改观。铜酒、食器上的金文排列虽较规整,字体作长方形,但书体近于手写体(一般流行的俗体),笔划厚重而简约,且不少文字在字形上已带有此一时期浓厚的地方色彩。十四年陈侯午敦铭文为战国中晚期齐国铜礼器上的典型字体。像陈纯釜、子禾子釜等,铭文均和此铭相近同。
猜你感兴趣:
1.商朝时期铭文是如何的
2.中国青铜器图片及说明
3.夏朝青铜器的特征
4. 2024年青铜器收藏价格
三、啥子是铭文,铭文有几种字典
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刻、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毛公鼎,铭文多达497字,是历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文物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和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大众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由于具有极其丰盛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格,而显得特别珍贵。古人往往将民族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而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氏盘,盘底铸有铭文350字,其书体遒劲古拙,方峭挺拔。
[转载]散氏盘铭文善本(最最佳本)
商金文编,16开613页,定价298元,整理收录已公开的全部可断为商代的铜器铭文,共5453件青铜器,单字铭文10000多个。将商代铜器铭文以字头分立,便和同时代的甲骨文字及其他时代文字进行对比研究。
本字编分正编和附录二部分。正编收录可释读的铭文和或隶定的铭文,字头略依《说文》顺序,分别部居。隶定诸字,列于各部字后。附录收录不便隶定的铜器铭文。正编收字头823个,合文34个,卦画2个。附录收字头310个。
《中国青铜器辞典》是202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佩芬。本书分论述、分类、器名、纹饰、铭文、重要青铜器、铸造技术、遗址窖藏墓葬、金石学家、青铜器书目十大类,收词2800余条,图片近3000幅,综合展现中国青铜器的全貌和研究成果。